-
尹伊文:在緬甸遇到只教“選舉”的西方NGO,我問他們:那治理呢?
最後更新: 2021-03-17 07:59:16導讀3月14日,在緬中資企業遭不法分子縱火、打砸,估計財產損失達2.4億人民幣。而據此前網絡上流傳的消息,一位名為“緬甸人權網絡”創始人兼執行主任的賬號,曾在推特上發文警告緬甸軍方;觀察者網採訪在緬華人時也瞭解到當地經常有西方NGO組織活動。
這些NGO組織在緬甸局勢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真的為緬甸帶來了民主嗎?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前世界銀行諮詢顧問尹伊文曾在緬甸深入考察NGO組織活動,重讀此文,對理解當前局勢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4pxtrackpackage】
2019年12月,聯合國的國際法院在海牙就緬甸軍方對羅興亞人實施暴行一案舉行聽證會,昂山素季親自出庭為被指控的“種族屠殺罪”進行辯護。
事實上,昂山素季並沒有必要親自出庭,她只是緬甸政府的國務資政,既不是總理、總統,也不是司法部門的負責人,更不是“軍方”的一員,她完全可以讓別人去海牙。長久以來,她是國際舞台上的“民主偶像”,而緬甸軍方在國際舞台上則一直是“獨裁惡魔”的角色,為什麼“民主偶像”要親自為“獨裁惡魔”辯護呢?
昂山素季的角色變化讓很多西方“民主人士”深感失望,他們的失望始於兩年前羅興亞人的大逃亡,甚至三年前當昂山素季通過民主選舉成為緬甸領導人之後,就有人開始感到失望,因為她沒有堅守民主的“普世價值”。
昂山素季的變化,反映了緬甸“民主化”的曲折路徑,其中不乏發人深省的啓示。
昂山素季成為“民主偶像”始於1988年的緬甸民主運動。那時的奈温軍人政府的政策極為失敗,民生困苦不堪,1988年仰光爆發了學生運動,很快運動擴展到全國,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奮勇投入。昂山素季那時恰好從英國來到仰光照顧她病重的母親,面對如此的大動盪、大變局,她感到了義不容辭的責任,領導組織了全國民主聯盟,投身民主運動。
在1990年的緬甸議會選舉中,全國民主聯盟獲得了80%的席位,但是軍政府不承認選舉的結果,拒絕交出權力,還將昂山素季長期軟禁。她沒有屈服,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為民主奮鬥獻身,她因此獲得了199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西方國家還授予了她許多榮譽頭銜。
經過長期的鬥爭,民主之光終於在2011年以後開始逐漸顯現,軍人政府一步步退讓,2012年的議會補選使昂山素季當選為議員,2015年的議會大選使民主聯盟成為了執政黨,2016年昂山素季成為了緬甸的實際領導人。
2013年我去過緬甸,那時正是民主化的起步時期,我接觸了很多緬甸人,聽他們熱切地談論民主,其中有88學生運動的領導人,有在西方非政府組織中工作的人員,有曾經參加少數民族叛軍但後來成為商人的人士,也有在政府機構中工作的知識分子,有部長、有議員……我聽到他們述説對民主的期盼,還有對民主的理解。在那時的緬甸,我也看到了一些民主化引起的問題,雖然只是蛛絲馬跡,但卻是後來大問題的禍根,譬如羅興亞人問題。
緬甸的民主化和羅興亞人問題
在2013年的仰光街頭,有很多演講會的海報,上面印着演講者的頭像,不少是身穿袈裟的佛教僧侶。其中有些活動,正是和羅興亞問題有着微妙的牽連。
剛看到這些搶眼海報的時候,我還以為這些演講會是民主化之後的言論自由產物,問了緬甸朋友才知道,搞社區演講會在緬甸有很長的傳統,並不是民主化之後才出現的。社區的演講會很多是佛教僧侶搞的,講述佛教理念,傳授禪修方法,五花八門。作家也在社區搞演講會,朗誦他們的詩歌,討論他們的小説。政治活動分子搞的演講會,則傳播他們的政治訴求,多數訴求是與社區事務相關的。在這樣的社區演講會中,聽眾可以提問,講者和聽者可以進行討論。演講者在演講會中雖然具有強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不過由於聽講者可以提問討論,也使聽眾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討論社區相關的問題時,聽眾的參與影響力更為強大。
2013年春天,一位88民主運動的學生領袖在仰光的基層社區作講演,宣傳民主。(本文圖片均由作者供圖)
這是很有特色的緬甸國情:獨特的社區公共空間、獨特的社區民眾參與、獨特的言論自由。在公共空間演講是西方民主推崇的“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很多人也覺得這大概是西方文化中的獨特元素,是促成民主政治的元素,雅典民主時代的廣場辯論就是個好例子,想不到緬甸也有這樣的“類元素”。
這個緬甸傳統特色的社區演講會元素,在民主化中有了新的發展。我在仰光參加過一個演講會,不是僧侶主講的,而是一位民主運動活動分子組織的。他是1988年民主運動的學生領袖,曾經被軍人政府關押了很多年。那天晚上他的演講會是在一個社區的空場上,搭建了簡陋的舞台,下面放着一排排的白色塑料椅子,來聽演講的人很多。舞台上掛着全國民主聯盟的旗幟,還有昂山素季的照片。會場周圍有小攤販,賣各種食品,有人邊吃邊聽演講,顯得挺悠閒。
在社區演講會場的周圍,有賣食物的攤販,有人買了食物邊吃邊聽講。
當時的僧侶演講會題目各式各樣,其中有些激進的僧侶,在演講中宣揚極端觀念,不少涉及了羅興亞問題。正是這些激進極端的觀念,埋下了社會撕裂、暴行氾濫的禍根。由於羅興亞人信奉伊斯蘭教,這些激進的佛教僧侶將羅興亞人視為損害佛教的分子。他們指責羅興亞人在緬甸散佈伊斯蘭教,侵害了佛教,他們號召佛教徒去“護佛”,為了“護佛”就應該去打擊羅興亞人……
在民主化的大潮流中,這些觀點插上了“言論自由”的翅膀,有了大肆傳播的合法性,不少佛教徒受其影響,開始攻擊羅興亞人。2012年緬甸若開邦爆發了首次暴力攻擊羅興亞人居住區的事件,佛教徒搗毀了羅興亞人的房屋。
在緬甸我接觸了一些非激進佛教徒的緬族人,他們也講了很多反羅興亞人的話,不是從“護佛”的角度,而是説羅興亞人非法進入緬甸,他們生育率特別高,大量繁衍,侵犯緬族人的生存空間。這樣的話語在“民主”“自由”的環境中,傳播得非常快、非常廣。
在“民主自由”的大潮中,當佛教徒被激進極端的觀念鼓動着去攻擊羅興亞人的時候,激進極端的穆斯林也利用“民主自由”的環境進行了激烈的反抗。這些激進穆斯林到羅興亞人的村落中去搞宣傳、搞組織,2013年一些激進分子創立了“羅興亞救世軍”,開始暴力攻擊佛教徒,後來更發展到攻擊緬甸政府的警察局。
昂山素季在聽證會上特別提到了2016年羅興亞救世軍對警察局的襲擊,造成了9名警察和100多個平民的死亡。在雙方衝突激進升級的情況下,緬甸軍方對羅興亞人的鎮壓也大規模升級,2017年軍方的暴力行動導致了數十萬羅興亞難民逃亡到孟加拉國,震驚世界。(昂山素季在海牙法庭上也提到了2017年的這個事件,她説這是軍方對羅興亞救世軍襲擊的反擊,牽連了平民。)
在2012年之前,羅興亞人雖然在軍人政府的統治下受到壓制,但沒有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暴力迫害。恰是在民主化開啓之後,暴力迫害逐步加劇了。對於大多數西式民主的崇信者來説,獨裁才會有暴力迫害,民主是防止暴力迫害的制度。2013年我在緬甸的時候,遇到很多西式民主的崇信者,他們都堅定地持有這樣的信念,尤其是在西方的非政府組織中工作的緬甸人。那時他們沒有想到,民主化會帶來暴力升級。他們花了巨大的精力來推動民主化、來籌劃民主選舉,但沒有意識到民主化可能帶來的問題,沒有從蛛絲馬跡觀察到民主化將造成的陷阱。
標籤 緬甸-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陳軒甫 
-
美國新增確診55810例、死亡1248例
2021-03-17 07:39 新冠肺炎抗疫戰 -
德國檢察院: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縱火案嫌犯是中國人
2021-03-17 07:25 歐洲亂局 -
德國:七種血栓形成病例與阿斯利康疫苗接種相關
2021-03-17 07:15 新冠肺炎抗疫戰 -
德國警方:一汽車在萊比錫市衝入人羣,致2死2傷
2021-03-16 23:08 -
習近平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總理羅利通電話
2021-03-16 22:33 中國外交 -
美日2+2“抱團”會議,大部分針對中國
2021-03-16 22:09 中日關係 -
諾基亞計劃裁員1萬人,“勒緊褲腰帶”抗衡華為愛立信
2021-03-16 22:00 5G -
阿根廷總統遭遇民眾襲擊:採礦合法化之爭背後的興衰往事
2021-03-16 21:46 拉美左翼 -
烏克蘭想收回克里米亞?俄外交部的迴應絕了
2021-03-16 20:38 俄羅斯之聲 -
這兩國部長,互噴對方“出產垃圾”
2021-03-16 19:57 -
英外相:若我們想成為世界領導者,就需和中國打交道
2021-03-16 19:16 不列顛 -
美軍稱或將在韓追加部署薩德?駐韓大使迴應
2021-03-16 18:30 三八線之南 -
美高官放話:中國不停止對澳“經濟脅迫”,中美關係就好不了
2021-03-16 17:35 中美關係 -
韓媒稱中國沙塵暴襲韓,趙立堅:中國只是“途經站”
2021-03-16 16:47 極端天氣 -
28年來首次,拜登要向富人開刀?
2021-03-16 15:50 美國經濟 -
獨立245年,美國終於創造這個歷史
2021-03-16 15:46 美國政治 -
緬甸無限期關閉移動通信網絡
2021-03-16 15:43 -
遭歐洲18國停用後,澳部長要國民“對阿斯利康疫苗有信心”
2021-03-16 15:32 新冠肺炎抗疫戰 -
為訪美見拜登,菅義偉去打疫苗了
2021-03-16 14:58 日本首相 -
台軍大型兩棲登陸艦全貌曝光
2021-03-16 14:46
相關推薦 - 國家衞健委:堅決糾正強制全員接種現象 評論 120在菲律賓海,航母遼寧艦和美艦碰面 評論 46515秒,美國警察連抓三把雪、捂上黑人口鼻 評論 253“我不滿意中國人享有更好的基建,美國應該最好” 評論 759阿里巴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被罰182億元 評論 1280最新聞 Hot
-
拜登特使下週訪華?
-
為什麼叫解放軍?台灣專家回答亮了
-
專家:菲親美軍方“帶節奏”致牛軛礁事件發酵
-
伊核首週會談“幾乎沒有成果”,伊朗啓動新型離心機
-
隨手一拍泄密新雷達 台軍軍媒和海軍數百人被查
-
在菲律賓海,航母遼寧艦和美艦碰面
-
埃爾多安: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
-
15秒,美國警察連抓三把雪、捂上黑人口鼻
-
“我不滿意中國人享有更好的基建,美國應該最好”
-
愛國主義成“賣點”?美媒酸了
-
“我為美國效力,怎麼這樣對我?”
-
“斷章取義,故意製造恐慌”
-
阻擋中美洲移民大軍,拜登政府想出一招
-
密集報道菲利普親王去世,BBC遭投訴
-
美國邀請全球19家企業共商“半導體大計”,台積電在列
-
德國大使竟稱北約轟炸南聯盟是必要的,塞政要:厚顏無恥
-